新机遇 新使命 新作为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意见》
——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述评之三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王永珍 发布时间:
5月海西,大项目喜报频传。
8日,总投资约188亿元的古雷石化启动项目在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工,漳州古雷石化园区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18日,总投资达60亿美元的“台湾石化专区”项目在泉州设立办事处,台湾石化产业链首次整体迁移大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19日,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新建8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正式投料试车,我省炼油产能从此跃上千万吨行列。
首届海峡论坛期间,牵头“台湾石化专区”项目投资的台湾区石油化学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谢俊雄表示:“两岸在石化产业上的合作,预计将使大陆石化产业规模和实力在2015年左右跃居世界第一位。”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这一定位,使海西工业产业的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在不断创新中加快转型升级,海西为先进制造业的聚集与发展,搭建了拥有巨大能量和空间的平台。
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聚集、发展
我国东部沿海一带集中了中国制造业的半壁江山,有“世界工厂”之称。专家表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定位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是从国家层面上对我国东部沿海进行新的战略分工,意义非同凡响。有了这个催化剂,不但会加速闽台两岸产业的深度对接,而且将促进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新的转型升级。
从“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一国家战略部署出发,福建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先行先试。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秀山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还在于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带,可以在借鉴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成功经验的同时,吸取这些地方过度依赖外需,以及产业结构上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为主的教训,从而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成为产业调整升级的试验田。
“构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是国家提出的一个高标准的要求,这基于福建省固有的产业优势的提升,基于福建独特的对台区域优势,而更重要的是,福建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5年来,坚持好字当头谋发展,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生态基础。”福建师大
省经贸委主任周联清说,2004年,我省出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明确提出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这一目标,我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推动工业发展的方式方法,提出并实施项目、品牌、创新、服务四个带动,并在全国创新性地搭建了“6·18”项目成果交易平台,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我省三大主导产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信息产业5年平均增速超过20%,销售收入去年已达3100亿元。被称为“工业之母”的装备制造业,近年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产值7年增长了5.5倍,去年已达2592亿元。石化产业由弱变强,去年产值超800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以福建炼化一体化、漳州古雷石化和特种钢材、罗源湾镍合金及精品板材、南平铝精深加工、龙岩铜冶炼、福厦乘用车、厦门重工为龙头的重化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依托福州、厦门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的建设,以戴尔、冠捷、华映光电、金沙js93305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企业组成了从福州到厦门的IT产业集群。
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聚集、发展,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日渐成型。
目前,福建30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2%,其中有20个产值超百亿元,有7个入选全国百佳产业集群,居全国第5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177个,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5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福建的经济实力。2008年,我省GDP首超万亿元,跻身全国“万亿GDP俱乐部”。其中引人关注的是,从2004年的5000亿元,到突破万亿元,仅用了4年时间,比几个率先进入万亿的强省分别快了2至3年时间。
同样令人惊叹的还有,2008年,我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843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比下降3.7%。我省森林覆盖率由62.96%增加到63.1%,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省发改委副主任郑栅洁说,根据国务院的《意见》和福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及发展潜力,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具备条件的地区完全有希望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国家有关方面也将进一步在规划布局和项目布点上支持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抓住机遇,我省制造业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使闽台产业对接得以提速,推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意见》提出,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在对台经贸方面,海西具有最大的优势——地缘优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巫永平认为,特别是在“大三通”之后,海峡运输时间大大缩短,几个小时就可以跨越台湾海峡,这是珠三角和长三角所不具备的。在此基础上,福建对台临港工业、石化产业和海峡旅游等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闽台合作的基础,来自于我省先进制造业产业的基础。而我省制造业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使闽台产业对接得以提速。
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森认为,随着去年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以高技术产业和重化产业为主的两岸之间第四次产业转移已初见端倪。
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卢增荣说,通过承接台湾信息产业转移,我省信息产业5年平均增速超过20%,目前已拥有计算机和网络产品、移动通讯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等三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更为传统制造业安装上“脑袋”,成为先进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